本文转自:人民网-青海频道
“一包上海青20斤,每天送往大通县桥头农贸市场、菜市场得有80包左右。”来自青海省大通县新庄镇蔬菜大棚负责人赵生德说,“我家的菜长得好,在市场里卖得好,顾客都喜欢。”
眼下,正是秋冬蔬菜采摘销售的关键时期。走进新庄镇的温室蔬菜大棚,上海青、辣椒、西红柿等蔬菜争“鲜”上市,种植户们忙着采摘、打包和装运,田间地头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一个距离县城半小时车程的农业小镇如何靠“大棚经济”带富群众?近年来,随着特色种植业的兴起,新庄镇做了有益探索,并取得喜人成绩。
365建站新庄镇温室蔬菜大棚。大通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大通县新庄镇立足区域资源优势,持续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力打造“大棚经济”,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之路。
近年来,新庄镇采取了“村集体+农户+脱贫户”的模式,以“对外出租”的方式运行,由村民承包经营,所得租金归村集体经济所有,承包后的农户每年可增加经营性纯收入2万元。大棚年均可吸纳400余人务工,人均年收入增加1.5万元。
最值得一提是,新庄镇依托国家级设施农业产业基地及“新庄黄瓜”品牌优势,致力于打造温室蔬菜规模化种植。现有设施农业大棚871栋,年产蔬菜25711吨,是大通县主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
赵生德正忙着采摘蔬菜。冶敏摄
从“土墙棚”到“大温棚”,从“单打独斗”到规模化“抱团发展”,一座座大棚成为新庄镇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原来的小棚土墙,种细菜成不了,现在改成了温室大棚,温度适宜,蔬菜长势喜人。一年到头,我们在温棚里种点儿菜,经济收入还不错,又不用去外面打工。”赵生德所说的温棚是西宁河湟田园绿色蔬菜基地(新庄镇)提升改造项目的建设成果,通过实施该项目,改造了双新公路沿线废旧、废弃大棚244栋,使其重新利用。
“新庄黄瓜”已被打造成为品牌。人民网 陈明菊摄
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
得益于温棚经济的向好发展,新庄镇尕庄村党支部书记韩文寿说道,“我们村共有大棚是130座,年产蔬菜是100多万斤,每年的年产值收入是50万到60万元,带动村民就业人数是110多人,推动村民的年收入是从以前的1.5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万多元,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钱袋子。”
“我们岁数大了,外出打工不现实,如今在棚里削菜就挺好,活儿不重,还能顾上家。”新庄镇蔬菜大棚务工人员李沙娘亦是温棚经济的受益人之一。
蔬菜喜丰收。冶敏摄
一座座大棚的“崛起”,有效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了不竭动力。“今年,新庄镇在‘新庄黄瓜’的基础上,积极打造白菜、茄子、辣椒等新庄蔬菜特色农产品品牌,在拓宽市场销售渠道的同时带来了更多农业发展新方向。”新庄镇副镇长刘益娟说道。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未来,新庄镇将继续积极探索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引进优质蔬菜品种,不断发展特色种植,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 (陈明菊、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