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先锋 好文分享|子宫内膜黏液性增生病变概述(四)

发布日期:2024-11-19 18:21    点击次数:136
01黏液癌最新版(第五版)世界卫生组织妇科肿瘤分类著作中,才确认了普通型黏液腺癌的分类;此前这类肿瘤是归于子宫内膜样癌大分类下面、且归为伴黏液分化的子宫内膜样癌。世界卫生组织妇科肿瘤分类中还新确立了伴胃型/胃肠型特征的黏液癌。需要注意的是,此前文献中报道的黏液癌可能包括了普通型黏液癌和胃肠型黏液癌,且普通型黏液癌几乎毫无疑问的占绝大多数。因此,2020年前文献中报道的黏液癌如无特殊注明,则都是指的普通型黏液癌。02普通型黏液癌

(1)发生率:Ross等对230例I期子宫内膜癌(除外浆液性癌)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38%的病例局灶(≤50%的瘤细胞)存在胞质黏液,9%的病例弥漫(>50%的肿瘤细胞)存在胞质黏液;且该研究中仅将后者归为黏液癌,后续很多研究采用了这一标准,且称之为Ross标准。另一项研究的作者发现571例IA期子宫内膜癌中,仅2例(0.4%)为黏液癌。其他按照Ross标准的研究报道比例有0.67%(n=1640)、2.4%(n=1280);采用SEER数据的研究发现,黏液癌在所有子宫内膜癌中占比1.5%至3%。

(2)一般临床特征:综合五项研究的数据称,子宫内膜黏液癌患者43-91岁不等,大部分患者表现为绝经后出血或腹痛,绝经后确诊的比例为88.4%至100%。白人所占比例83%至100%不等。相关危险因素与子宫内膜样癌的已知危险因素相似:至少50%为肥胖患者,体重指数平均为28.10-33.1kg/m2;高血压的比例47%-61%,糖尿病比例22%-36%,具有上述多种问题的比例为17%。有研究称,黏液癌患者相比子宫内膜样癌患者来说,从未用过口服避孕药的比例更高(93.5% vs67.7%),但是两组患者在是否应用激素替代治疗、他莫昔芬、雌激素、孕激素、雌孕激素联合方面未见差异。相反,也有研究在12例应用多种促孕激素后发生子宫内膜样癌的患者中发现11例为黏液癌。

(3)大体表现:子宫内膜黏液癌的大体表现变化较大,有些肿瘤表现为息肉样、出血、蘑菇样肿物,也有的表现为质软伴坏死样表现的肿物,还有的大体并无明显异常。根据本文原作者经验,子宫内膜黏液癌大体很少会有黏液特征,大部分都是非特异性表现。

(4)形态学特征、分级及分期:根据前述Ross的研究,黏液癌大部分结构复杂。在他们研究的21个病例中,结构特点主要为腺样者52%(腺体拥挤,可能并无间质),绒毛腺样者38%,绒毛样和实性各5%。这些特点常混杂存在,位居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绒毛状、绒毛腺样,约80%的病例至少局灶存在绒毛腺样表现。38%的病例可见筛状结构,一般为局灶。

上皮最常见为柱状,胞质内黏液的分布并不一致,即使同一肿瘤内也有变化。细胞核可呈有序的线状排列,类似颈管上皮样的处于细胞底部,也可有假复层、或极向紊乱的真正复层表现。所有病例均有中等程度的细胞学非典型表现,但大部分会在同一肿瘤中有低级别非典型的区域。根据结构及细胞核的异常程度进行分级,1、2、3级的病例比例分别为43%、52%、5%。主要采取FIGO分级方案的其他研究则发现1、2、3级的分布依次平均为69.6%、25.1%、7.1%。黏液癌的核分裂指数一般较低,Ross等人的研究中,仅29%的病例最大核分裂指数达1个/HPF。常混有嗜酸性细胞,实际可能是这种情况下嗜酸性变和黏液改变相关而已,因为二者表达MUC5AC的几率都一致性的高。

365站群VIP

大部分黏液癌确诊时为早期,FIGO分期IA的比例为62%至84%,IB的比例约28%,IIIC1期的比例约10%。

图片

365站群

图6.大部分普通型黏液癌形态学表现为腺样(AB)及绒毛状/乳头状(C-E);实性表现并不常见(F)。大部分病例为轻至中度非典型。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5)免疫表型:黏液癌弥漫表达CK7及ER、PR。ER与PR的表达在不同病例之间、同一病例内的表达可能变化很大。一般来说,黏液癌中激素受体的表达要低于相同级别的子宫内膜样癌。P16的表达也变化较大,部分病例为阴性,而有些呈单个细胞阳性,也有团块状弥漫阳性。大部分病例都至少局灶表达vimentin。P63散在着色,一般为低水平表达;p53为野生型。03黏液癌及子宫内膜样癌的临床病理差异子宫内膜样癌和黏液癌之间是否的确有临床病理方面的差异,这是相关分类方案的核心问题,也是第五版WHO分类中将其归为子宫内膜样癌伴黏液分化是否合适的核心。(1)一般特征:一项黏液癌和子宫内膜样癌的病例对照研究中,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指数、民族方面并无显著差异,糖尿病、高血压、吸烟、激素类药物应用等方面也并无显著差异。另一项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果。这两项研究在黏液癌和子宫内膜样癌的分级情况、分期情况、淋巴血管侵犯方面也未见显著差异。这些结果与配对人群基础的研究有一些不同,后者结论是黏液癌女性与子宫内膜样癌女性相比,年龄显著更大,更多见为白人,表现为进展期者多见,且分期相对较低。(2)预后及淋巴结转移:按照原文所述,有6项研究直接比较子宫内膜样癌和黏液癌患者治疗后的预后,在总生存和/或无病生存方面未见差异。其中3项研究发现黏液癌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几率较高,且尚无大规模系统性研究发现这一差异。就相关危险因素和地域分布来说,结论在某些方面有一定争议。总体来说,相关证据并不支持将黏液癌归为子宫内膜样癌,即使预后有一定相似性。如果将其归为子宫内膜样癌,则抹去了其临床病理方面的差异,至少在淋巴结转移方面是有差异的,还有些其他因素可能也有差异。此外还会导致实际工作中分类困难:完全为普通型黏液、或黏液类型尚不清楚的病变如何分类?在有更多研究解决上述问题之前,建议还是按照传统方案处理黏液癌:黏液成分不足50%的子宫内膜样癌,归为子宫内膜样癌伴黏液分化;黏液成分大于50%者,归为普通型黏液癌。

图片

图7.子宫内膜样癌伴黏液分化:黏液区域和子宫内膜样癌成分相互分开、或混杂在一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