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系指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而言。“腰为肾之府”,故腰痛与肾有关。腰痛种类很多,因致因不同,一般又可分为外邪腰痛(又称寒湿腰痛、湿热腰痛)、肾虚腰痛、瘀血腰痛(又称腰扭伤)和腰肌劳损等多种,是临床常见病症。
病 因:腰痛致因复杂,概括而言:多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或体弱肾虚、精血不足,不能濡养经脉;或负重闪跌扭伤、气滞瘀阻;或因职业关系,如过度弯腰负重、屈伸过频、日久致劳倦虚损、气血不和、瘀阻经脉而致腰肌劳损。
症 状: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转侧屈伸活动受限,动则痛剧。致因不同、兼症亦异,治当详察。
1.苁骨杜仲散
【组成】补骨脂15克,肉苁蓉15克,杜仲9克,巴戟天9克,小茴香9克,青盐5克,猪肾1对。
【制法】散剂。先将猪肾洗净,切片,蒸熟,焙干,与诸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克,每日早、晚各服1次,用白酒15~30毫升送服。
【功能】温肾壮腰、通络止痛。
【主治】肾虚腰痛。
【附记】引自程爵棠《单方验方治百病》。屡用有效,久服效佳。或取杜仲、橘核各等份,焙干,共研细末。每日早、晚用白酒,加食盐少许,各冲服10克。用之临床,效果亦佳。
2.杜仲威灵仙散
【组成】杜仲20克,威灵仙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分别研为细粉,后混合拌匀,备用。
【用法】口服。用时先取猪腰子1~2个(猪肾脏),破开,洗去血液,再放入药粉,摊匀后合紧,共放入碗内,加水少许,用锅子置火上久蒸,吃其猪腰子,饮其汤。每日1剂。
【功能】补肾强骨、除湿止痛。
【主治】腰肌劳损(肾气亏损型)。
【附记】引自李文亮《千家妙方》。唐德裕方。曾用本方治疗腰肌劳损和腰痛患者32例,疗效满意。
3.青娥丸(一)
【组成】胡桃仁150克,补骨脂240克(酒炒),杜仲480克(盐水炒),大蒜120克(去皮)。
【制法】蜜丸。先将补骨脂、杜仲轧为细粉,过罗。再将胡桃仁轧碎,陆续掺入细粉研细,和匀,过60目细罗。再将上列大蒜蒸熟,捣烂成泥。然后取炼蜜[每药粉300克,约用炼蜜(110℃)150克,和药时蜜温90℃]与大蒜泥和上药粉,搅拌均匀,成滋润团块,分坨,搓条,制丸,每丸重6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日服1~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温肾暖腰。
【主治】由肾亏虚寒引起的腰痛、腿膝、足胫酸痛,以及妇女白带等症。
【附记】引自《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和剂局方)。屡用效佳。
4.腰痛丸
【组成】当归600克,杜仲600克(炒),白术450克(炒),肉桂150克,狗脊450克(制),地鳖虫240克,赤芍药240克,川续断450克,胡桃肉96克,泽泻300克,怀牛膝450克,乳香150克(炎),补骨脂450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分装备用,也可制成浓缩片剂,每片重约0.35克,包橘红色糖衣。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片剂为6片),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补肾、活血、止痛。
【主治】由体虚肾亏引起的腰痛和劳伤腰痛,职业性腰痛以及扭挫伤等疼痛。
【附记】引自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中药制剂手册》。杭州第一中药厂方。屡用效佳。
5.元胡止痛片
【组成】元胡177.85公斤,白芷88.95公斤。
【制法】片剂。将元胡及部分白芷粉碎成细粉,用50%乙醇渗漉提取有效成分,提取液回收乙醇后,蒸发浓缩成膏,再与剩余的白芷细粉混匀制成块状。60℃干燥后再经粉碎过80目筛,60℃干燥,所得细粉用1:1的乙醇适量湿混5分钟,过12目筛制粒,60℃干燥,整粒,加5%硬脂酸镁过14目筛后进行压片,包糖衣即得,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4~6片,痛时服或日服2~3次,或遵医嘱服用。
【功能】散风、理气、止痛。
【主治】腰痛、胃痛、头痛、月经痛、腰腿痛等症。
【附记】引自曹春林《中药制剂汇编》。临床屡用,效果均佳。
6.腰痛片
【组成】杜仲625克(炒),怀牛膝468.75克,当归625克,制狗脊468.75克,泽泻312.5克,川续断468.75克,补骨脂468.75克,地鳖虫250克,炒白术468.75克,赤芍药250克,肉桂156.25克,制乳香156.25克,胡桃肉97.6562克。
【制法】片剂。先取当归、肉桂、乳香全量,补骨脂375克,研成细粉,过筛,混合均匀。其余补骨脂93.75克与杜仲等九味,用水煎2~3次,至基本味尽,去渣,将煎出液,分次过滤合并,浓缩成浓膏状,冷却后加入上述细粉,拌匀,干燥后研粉,过筛,混合均匀,以湿法制粒,干燥,整粒,压片,外包糖衣(橘红色),每片重约0.3克。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片,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补肾、活血、止痛。
【主治】体虚肾亏、劳伤腰痛、职业性腰痛及闪挫疼痛。
【附记】引自《浙江省药品标准》(中成药部分)。屡用效佳。
7.寄生丸
【组成】桑寄生2500克,独活1500克,北细辛500克,秦艽2000克,川续断2000克,牛膝2000克,五加皮1500克,丝瓜络2000克,补骨脂2000克,桂枝1000克,白芍药1500克,大血藤2000克,防风2000克。
【制法】水丸。先将秦艽、续断、牛膝、五加皮、白芍药、防风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再将独活、北细辛、桂枝加水适量通水蒸气蒸馏,收集挥发油密塞另存,浸出液过滤,药渣再加水煎煮1次,合并两次滤液。其余药物加水煎煮3次,合并3次滤液及上独活等滤液,共浓缩成浓糖浆状,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50%,搅匀密闭放置一夜过滤,再回收乙醇,于水浴上浓缩至6000毫升,加入秦艽等药细粉,泛为水丸,如梧桐子大,于60~70℃烘干,将上挥发油喷于丸上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克,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除湿、解痹。
【主治】腰痛、膝痛、四肢冷痛、酸软无力等症。
【附记】引自曹春林《中药制剂汇编》。屡用效佳。孕妇慎用。
8.壮腰健肾丸
【组成】狗脊1876克,鸡血藤1125克,黑老虎1125克,金樱子300克,千斤拔450克,牛大力350克,桑寄生563克(盐酒),菟丝子94克,女贞子94克(蒸)。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5.6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每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壮腰健肾、养血祛风湿。
【主治】肾亏腰痛、膝软无力、小便频数、遗精梦泄、风湿骨痛、神经衰弱等。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本方亦可制成水丸或片剂。余同上。若感冒发热,周身疼痛不宜使用。
9.补虚固肾丸
【组成】补骨脂、山药、茯苓、山茱萸、当归、杜仲炭、草薛、核桃仁、牡丹皮、怀牛膝、熟地黄、砂仁、小茴香、黄柏各适量。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补肾壮阳。
【主治】肾虚腰痛、尿频、耳鸣。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10.温肾丸
【组成】肉苁蓉500克,锁阳100克,莲须150克,熟地黄250克,茯苓100克,菟丝子150克(炒),何首乌100克(酒蒸),淫羊藿100克(羊脂油炙),白术100克(麸炒),酸枣仁25克(炒),羊睾丸2副,羊鞭2副,猪脊髓1条(燕熟)。
【制法】水丸。上药炮制共研细末,和匀,水泛为丸,每20丸重1克。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每日服2次,淡盐水或温开水送服。
【功能】补肾壮阳。
【主治】肾虚腰痛、阳痿遗精。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凡身体壮热者忌服。
11.群力散
【组成】八角枫粉、珠子参粉、黑骨头、川牛膝粉、重楼粉各100克。
【制法】散剂。将上药混合同研细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冲服。
【功能】镇痛祛痰、舒筋活络。
【主治】腰肌劳损,及跌打损伤、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脉细涩。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孕妇忌服;体弱者慎用。
12.加味七厘散
【组成】七厘散2支(中成药),血竭6克,大黄10克。
【制法】散剂。先将后二味药共研细末,入七厘散共研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上药粉以白酒或75%乙醇适量调为稀糊状(以不流动为度),外敷于双手心劳宫穴和阿是穴(患部),外加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肿痛即止。
【功能】凉血活血、消肿止痛。
【主治】急性腰扭伤及一切软组织损伤。
【附记】引自程爵棠《手部疗法治百病》。笔者经验方。屡用效佳。一般用药1~3次即效。
13.腰痛膏(一)
【组成】①破故纸、制附子、熟地黄、杜仲(炒)、菟丝子、大茴香、川楝子各30克;②当归、川芎、桃仁、木香、制香附、元胡、杜仲各30克。
【制法】药膏。上列二方,各共研细末,和匀,以醋、酒各半调和成糊状。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随症选用。每取药膏适量,外敷足底双侧涌泉穴(双)和肾俞穴(双)上。上盖敷料,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
【功能】①补肾壮阳、理气止痛。②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治】慢性腰痛(肾虚腰痛用方①,瘀血腰痛用方②)。
【附记】引自程爵棠《足底疗法治百病》。笔者祖传秘方。屡用屡验,一般连敷3~5个疗程即愈或显效。若先按摩(足部)后敷药,奏效尤捷。
14.峻补肝肾丸
【组成】制首乌120克,菟丝子60克,炒杜仲60克,关蒺藜60克,桑椹子60克,补骨脂60克,益智仁60克,巴戟天60克,全当归60克,白茯苓60克,川牛膝90克,川续断60克,白术60克,狗脊60克,鹿角霜60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炒研极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40粒,每日服2次,早、晚饭前用淡盐开水送服。
【功能】峻补肝肾。
【主治】腰痛(肝肾两虚型)。症见腰骶部常作痛,俯仰转侧不利,劳则更甚,肢体疲乏、膝膑酸软、自觉腰部空虚、坐力无力支持、脉多沉缓无力。
【附记】引自程爵棠《秘方求真》。张梦依方。多年应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坚持服药,每获痊愈。治疗期间,禁手淫,节房事,多食甘平柔缓之食物,可收事半功倍之功。
15.腰痛膏(二)
【组成】熟地黄200克,山茱萸150克,怀山药200克,胡桃肉100克,杜仲150克,川牛膝150克,补骨脂150克,桑寄生150克,狗脊150克,五加皮150克,川续断100克,千年健150克,当归100克,杭白芍药150克,阿胶200克。
【制法】膏滋。上药除阿胶外,余药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滤液,加热浓缩成清膏,再将阿胶加适量黄酒浸泡后,隔水炖烊,冲入清膏和匀,然后加蜂蜜300克,收膏即成。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克,每日服2次,开水调服。
【功能】益肾壮腰、祛风活血。
【主治】慢性腰痛(虚证)。症见腰痛、喜按喜揉、腿膝无力、反复发作、遇劳加重、休息则减轻。偏肾阳虚者,常面色咣白、手足不温、阳痿、尿清长;偏肾阴虚者,常面色潮红、手足心热、盗汗遗精。
【加减】如手足不温、小便清长者,加鹿角胶150克,菟丝子150克,附子60克。如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者,加龟板胶150克,枸杞子150克,黄柏100克,知母100克。如夜尿频多者,加益智仁100克,乌药100克;如腰痛活动不利,日轻夜重者,加桃仁100克,红花100克,香附150克。
【附记】引自汪文娟《中医膏方指南》。屡用效佳。同时注意保暖,不要坐卧冷湿之地;避免劳欲太过,以免耗伤肾精,坚持腰部活动,重在预防。早确诊,早治疗。
16.虎骨追风膏
【组成】石斛120克,虎骨240克,赤芍药90克,白及60克,川芎180克,羌活90克,桂枝120克,杜仲90克,生地黄240克,生川乌60克,白鼓60克,生山甲60克,独活90克,麻黄60克,透骨草120克,当归240克,生草乌60克,南红花60克,大黄60克,防风90克,皮草60克,香油15000毫升,樟丹32400克。
【制法】膏药。上药用香油炸至焦枯去渣,炼油,兑入樟丹,搅熬收膏。另兑入以下药面:肉桂90克,乳香60克,没药60克,血竭90克,木香30克,麝香3克,共研细末,兑入搅匀。摊膏,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膏药温热化开,随症贴用。即:腰痛贴命门穴、风市穴、胳膊疼贴天府、曲池穴、小腿痛贴足三里穴,鹤膝风则膝眼,筋骨疼贴患处,浑身酸痛,贴膏肓穴,漏肩疼贴肩井穴,背痛贴患处,胯疼贴环跳穴;腹痛贴肚脐。用鲜姜搽去患处油泥,贴之。
【功能】益肾壮骨、祛风散寒、活血止痛。
【主治】腰痛、胳膊痛、小腿疼、鹤膝风、筋骨疼痛、浑身酸痛、漏肩疼(肩周炎)、背痛、腹痛等症。
【附记】引自王光清《中国膏药学》。屡用有效。
17.阿魏麝香膏
【组成】阿魏60克,乳香60克,生山甲60克,独活60克,生地黄60克,没药60克,白芷60克,天麻60克,木鳖子30克,官桂60克,赤芍药60克,元参60克,松香60克,麝香3克,香油6000毫升,黄丹35000克。
【制法】膏药。上药除乳香、没药、官桂、麝香外余药用香油炸至焦枯去渣,炼油,兑入黄丹,搅匀收膏。待凉掺入研细的乳香、没药、官桂、麝香搅匀即得。摊膏备用。
【用法】外用。主治用法同“虎骨追风膏”。及痛经贴肚脐,痞块贴患处。
【功能】益肾散寒、活血止痛。
【主治】与“虎骨追风膏”同和痛经、痞块等。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太原市恒济堂膏药方。屡用效佳。
18.地龙散
【组成】地龙9克,苏木9克,桃仁9克,官桂3~6克,麻黄3~6克,黄柏3~6克,当归12克,甘草6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20克,每日服3次,食前温酒调服。或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活血散瘀、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慢性腰痛。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杨宝明方。治疗50例,痊愈40例,效果不显著者4例,中断治疗6例。治愈率为80%。
19.舒筋散
【组成】元胡30克,当归30克,官桂30克。或加牛膝、桃仁、川续断。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克,每日服3次,食前以温酒送服。
【功能】理气活血、温经止痛。
【主治】腰痛(气滞所致)。并治闪挫伤疼痛。
【附记】引自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屡用有效。
20.摩腰膏
【组成】生附子7.5克,生川乌7.5克,生南星7.5克,川椒4.5克,雄黄4.5克,樟脑4.5克,丁香4.5克,干姜3克,麝香0.3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弹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每取1丸,用生姜自然汁化开如糜,蘸手掌上烘热,抓腰中痛处,即以暖帛扎之,少顷其热如火。每日饭后用1丸。
【功能】温经止痛。
【主治】老人、虚人腰痛、妇人带下、清水不臭者,凡虚寒者宜之。
【附记】引自清代叶天士《种福堂公选良方》。屡用屡验,其效如神。
21.立安散
【组成】当归、官桂、延胡索、杜仲、小茴香、木香、黑丑各等份。一方去黑豆。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10克,每日服1~2次,空腹温酒送服。
【功能】温经活血、理气止痛。
【主治】气滞腰痛、并闪挫腰痛、肾虚腰痛。
【附记】引自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验之临床,效果颇佳。
22.加味过街笑
【组成】木香3克,元胡3克,杜仲0.5克,麝香0.3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用时每取本散少许吹入鼻中,即左侧腰痛吹右鼻,右侧腰痛吹左鼻。用药时令患者双手上下和之。每日2~3次,至愈为度。
【功能】芳香通窍、顺气止痛。
【主治】闪腰痛。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鼻脐疗法》。本方系笔者根据《万病回春》过街笑加元胡、杜仲而成。验之临床,较原方效捷。用本方治验甚多,疗效显著。通常用药1次见效,3~5日痛止或痊愈。
23.四香散
【组成】白檀香9克,广木香6克,公丁香3克,麝香0.3克,龙脑冰片2克。
【制法】散剂。先将前三味药共研细末,再入麝香、冰片同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用时以吹药管取适量药粉吹入患者鼻孔内(左侧腰痛吹右鼻,右侧腰痛吹左鼻)。吹药后嘱患者立正,两足略外开,双手由下向上徐徐举过头顶,并仿作揖状上下弯腰活动3~5次,腰痛即可消失。
【功能】芳香通窍、顺气通络、止痛。
【主治】扭伤腰痛。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鼻脐疗法》。屡用效佳。通常用药1次,最多2次痛止痊愈。笔者用于临床,按法疗之,曾治3例,用药均在1~3次内痛止痊愈。
24.瘀化追风青
【组成】川乌、草乌、乳香、没药、白芥子、巴豆、威灵仙、黄芪、防风、秦皮、肉桂各等份。
【制法】膏药。上药除乳香、没药、肉桂外,余药用麻油适量炸至焦枯去渣,炼油,兑入樟丹(适量),搅匀收膏待温兑入研细的乳香、没药、肉桂,和匀即得,摊膏备用(纸楷面积12cm×14cm,膏重14克)。
【用法】外用。用时先用热姜汤将患处擦洗至充血发红后,擦干水分,再取膏药温热化开,贴敷患处。每张贴敷15~20小时。
【功能】祛风除湿、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腰痛(包括肥大性脊椎炎,不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关节痹痛(急、慢性关节炎、风湿关节疼痛等),坐骨神经痛及肌纤维组织炎、肩周炎、排肠肌痛等。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康中才方:共治疗100例,治愈30例,显效30克,进步26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9%。
25.伸筋口服液
【组成】伸筋草100克,鸡血藤75克,威灵仙75克。
【制法】浓缩液。上药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滤液,加热浓缩成口服液。每毫升含生药2克。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0毫升,每日服2次,空腹时服之。
【功能】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主治】寒湿腰痛。
【附记】引自《集验百病良方》。屡用效佳。
26.归生丸
【组成】当归6克,甘草6克,秦艽9克,独活9克,牛膝9克,防风9克,桑寄生12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9克,每日服2次,空腹温黄酒送服。
【功能】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主治】寒湿腰痛。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27.藤寄腰痛膏
【组成】桑寄生120克,鸡血藤150克,海风藤150克,杜仲100克,川牛膝100克,地龙100克,炮山甲100克,细辛30克。
【制法】膏滋。上药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3次滤液,加热浓缩成清膏,再加蜂蜜300克收膏即成。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克,每日服2次,温黄酒或温开水调服。
【功能】益肝肾、祛风湿、活血通络。
【主治】寒湿腰痛。
【加减】若风邪盛者,加羌活100克,防风100克;寒邪盛者,加桂枝100克,制附子100克;温邪盛者,加薏苡仁300克,苍术60克;下肢挛急者,加白芍药160克,宣木瓜100克,甘草60克。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坚持服用,效果甚佳。本方适用于肝肾不足,复感风寒湿邪侵袭引起的腰痛。用之多效。
28.姜附膏
【组成】乌头、附子、干姜各9克,麝香0.5克,桂枝6克,细辛3克。
【制法】药膏。先将前三味和后二味药共研细末,再入麝香同研和匀,以生姜汁、蜂蜜各适量调和成软膏状。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药膏适量,外敷腰部。上盖敷料,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功能】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寒湿腰痛。
【附记】引自《临床验方集》。程爵棠祖传秘方。屡用效佳。
29.秦活散
【组成】秦艽15克,羌活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防风9克,防己9克,知母9克,陈皮9克,栀子9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每日服2~3次,开水冲服。
【功能】清热利湿、祛风止痛。

【主治】湿热腰痛。
【附记】引自《临床验方集》。多年应用,效果甚佳。
30.留行散
【组成】地鳖虫、炒橙核、制乳香、焙刀豆壳、元胡、炒王不留行各等份。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6克,每日早、晚空腹各用黄酒冲服1次。
【功能】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治】闪挫腰痛、腰扭伤。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31.腰痛散(一)
【组成】苏木9克,木香6克,小茴香15克,地鳖虫6克,三七3克,元胡9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9克,每日服2次,空腹白酒或温开水冲服。
【功能】活血散瘀、理气止痛。
【主治】闪、挫、扭伤腰痛。
【附记】引自《临床验方集》。程爵棠方。屡用效佳。
32.杜仲散
【组成】杜仲、橘核各等份。
【制法】散剂。将上药焙干或晒干,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每日早、晚用白酒加盐少许冲服。
【功能】益肾、理气、止痛。
【主治】肾虚腰痛。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33.杜仲丸(一)
【组成】杜仲100克,制附子20克,雄猪肾5对(切片焙干)。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日晨起空腹用开水化开冲服1丸。
【功能】补肾助阳、通络止痛。
【主治】肾虚腰痛。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34.杜仲丸(二)
【组成】杜仲100克,补骨脂100克,核桃肉30克,食盐30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15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补肾定痛。
【主治】肾虚腰痛。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35.狗脊散
【组成】菟丝子20克,狗脊20克,川续断15克,杜仲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每日服2~3次,开水冲服。
【功能】益肾舒筋、通络止痛。
【主治】肾虚腰痛。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36.奇效散
【组成】牛膝36克,甘草36克,苍术36克,麻黄36克,全蝎36克,僵蚕36克,生马钱子30克,乳香36克,没药36克。
【制法】散剂。先将牛膝、甘草、苍术、麻黄、全蝎、僵蚕用砂锅炒成黄色;乳没香用新土瓦(瓦洗净)炒去油,炒至基本没泡沫为度;马钱子先用砂锅煮,内放一把绿豆,至绿豆煮开花时即为煮好,然后剥去黑皮,切成薄片(热者易切),经二、三日晒干后,再用砂锅掺沙土炒至黑色为度。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成人每次服2.5~3克,6~15岁小孩一次量为0.6~1.3克,每日服1次,睡前空腹服,用黄酒30毫升或白开水送服。服后应坐30分钟再睡。
【功能】祛风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腰痛、四肢疼痛、全身麻木。同时对羊角风、吊线风、紧口风、产后风等亦有奇效。
【附记】引自程爵棠《名医百家集验高效良方》。辛龄香五世家传秘方。屡用效佳,有效率达100%。如服药后发生中毒,见牙关紧闭时可立即饮几口温开水即可好转。同时,用药期间及用药后3~4日内,忌荤腥、茶叶、生冷、绿豆等并避冷风冷水侵身;凡身体破伤,疮疖等患者忌服。
37.二至丸
【组成】附子30克(炮,去皮脐,一作1枚),桂心30克(不见火),杜仲30克(去皮锉,盐酒炒去丝,一作60克),补骨脂30克(炒,一作60克),鹿茸15克(酒炙,一作酥炙,一具),麋茸60克(镑,一作酥炙,一具)。
【制法】糊丸。上药共研为细末,青盐15克(热酒冲化,去沙土),入鹿角60克(镑,一作鹿角胶30克),酒煮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6克(或70丸),空腹时盐汤或醇酒同胡桃肉1枚细嚼送下。每日服1次。
【功能】峻温肾肝。
【主治】老人肾虚腰痛、头旋眼黑、下体痿软。
【加减】恶热去附子,加肉苁蓉30克,龟板胶30克,倍杜仲、补骨脂。
【附记】引自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此方鹿麋二茸并用,故名二至。加以桂附、杜仲、补骨脂、峻温肾肝,尤为调补下元要药。
38.速效散
【组成】川楝子(取肉,巴豆5粒,去壳,同炒至赤,去巴豆),茴香(盐炒香,去盐),破故纸(炒)各3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空腹时热酒调下。日服1次。
【功能】温肾散寒、理气止痛。
【主治】腰痛不可忍。
【附记】引自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屡用神效。
39.补骨脂丸
【组成】补骨脂60克(酒浸一宿,麸炒),杏仁30克(汤泡,去皮尖),桃仁30克(泡,去皮尖)。
【制法】糊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以浸药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阴干,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6克(或50丸),空腹时盐汤或盐酒汤送下。日服1次。
【功能】补肾活血止痛。
【主治】腰痛不可忍。
【附记】引自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屡用神效。
40.调肝散
【组成】半夏9克(制),辣桂6克,宣木瓜6克,当归6克,川芎6克,牛膝6克,细辛6克,石菖蒲3克,酸枣仁3克(烫,去皮,微炒),甘草3克(炙)。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至12克,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去渣热服。
【功能】散寒通窍、活血调肝。
【主治】郁怒伤肝、发为腰痛。或小腹偏左结痛。
【附记】引自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屡用有效。
41.青娥丸(二)
【组成】仙茅120克(酒浸洗,勿犯铁器),白茯神120克(去皮),破故纸120克(酒浸一日),生地黄120克(酒没蒸黑),甘枸杞子120克,小茴香60克(盐酒炒),黄精120克,川杜仲120克(去皮,姜炒),天门冬120克(去心),菟丝子120克(酒炒,捣饼),当归120克(酒洗),肉苁蓉90克(酒洗,去鳞),熟地黄120克(酒洗),巴戟120克(盐水泡,去心),青盐120克(打碎,去泥土),牛膝120克(去芦,酒洗),楝参60克,锁阳90克,鹿茸30克(炙),川草薛120克(童便浸7日,洗净),核桃肉140个(去壳,捣烂)。
【制法】糊丸。上药共轧为细末,和匀,酒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阴干,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15克(或百丸),空腹用酒盐汤送下,日服1次。
365站群【功能】补肾健腰。
【主治】素患腰痛,又治诸虚百病,大补之圣药也。
【附记】引自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屡用殊效。忌口三日。
42.治腰痛良方
【组成】杜仲6克(姜酒炒),破故纸1.5克(炒),小茴香6克(盐酒炒),人参0.9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另取猪腰子2个,切开人上药粉,对合,置碗内,加冷水适量,隔水蒸熟,带水渣同食,1次服完。每日1次。
【功能】益肾壮腰、散寒止痛。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主治】腰痛(肾虚型)。
【附记】引自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屡用神效。
43.青娥丸(三)
【组成】大茴香30克,杜仲30克(酒炒),破故纸30克(酒炒)。加熟地黄60克(酒洗),胡桃仁120克(去壳取肉,去油)。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9克(或50丸),空腹酒下,或木香汤下亦可。
【功能】补肾健腰、散寒止痛。
【主治】肾虚腰痛。
【附记】引自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屡用神效。
44.胡桃丸
【组成】乳香、沉香、木香、母丁香、大茴香、干姜、杜仲(姜汁炒去丝)、没药、菟丝子(酒制)、破故纸(酒炒)各等分,胡桃仁4个(去壳)。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绿豆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克,每日服1~2次,空腹黄酒送服。
【功能】补肾活血、理气止痛。
【主治】腰痛。
【附记】引自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屡用殊效。
45.庵茼丸
【组成】庵简子15克,没药7.5克,乳香7.5克,杜仲15克(去粗皮,炒),补骨脂15克(炒),威灵仙15克(去芦),官桂15克(不见火),川当归15克(酒洗,去芦,焙)。
【制法】糊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七十丸,空腹食前、盐酒、盐汤任下。
【功能】补肾活血、散瘀止痛。
【主治】坠堕闪挫、血气凝滞腰痛者。
【附记】引自《重订严氏济生方》。屡用效佳。
46.腰痛散(二)
【组成】苏木、地鳖虫、延胡索各等份。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6克,每日服2次,早、晚用黄酒送服。
【功能】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治】腰扭伤。
【附记】引自程爵棠《单方验方治百病》。屡用效佳。
47.黄白膏
【组成】大黄60克,葱白头5根,生姜适量。
【制法】药膏。先将大黄研为细粉,再加入生姜汁半小杯,加入开水适量,调和成糊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将葱白捣烂炒热,用布包好,在痛处揉擦至局部皮肤发红,烧灼感为止。然后取上药膏的1/4量敷于患处,盖以消毒纱布或厚油纸,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
【功能】清热凉血、消肿止痛。
【主治】急性腰扭伤。
【附记】引自程爵棠《单方验方治百病》。屡用效佳。一般用药3或4次即愈。又一方,即本方去葱白,用法与主治同上。敷药1~3次即愈。
48.腰痛口服液
【组成】当归10克,熟地黄10克,白芍药10克,川牛膝10克,秦艽10克,茯苓10克,川芎5克,木瓜5克,肉桂5克,防风5克,独活5克,浮小麦3克,炙甘草3克,生姜1片。
【制法】浓缩液。上药除肉桂外,余药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3次滤液,加热浓缩成口服液,再将肉桂研细兑入。每毫升含生药2克。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毫升,兑入黄酒15克,每日服2次。
【功能】滋阴益肾、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主治】老年风湿腰痛。
【附记】引自程爵棠《单方验方治百病》。屡用效佳。
49.杜红散
【组成】杜仲15克,桃仁9克,红花9克,羌活9克,赤芍药9克,川续断9克,木瓜9克,木香9克,小茴香9克,破故纸9克,栀子9克,地鳖虫6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每日服3次,开水冲服。
【功能】补肾壮腰、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治】急性腰扭伤。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50.复方大黄散
【组成】生大黄30克,丹参20克,槟榔15克,三七6克,地鳖虫6克,栀子6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每日服2克,黄酒或温开水冲服。同时配合外敷,即每取此散20~30克,用生姜自然汁和黄酒各半调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功能】凉血活血、消肿止痛。
【主治】急性腰扭伤。
【附记】引自《临床验方集》。程功文方。多年应用,疗效满意。又单取生大黄一味,研细,用生姜汁调敷患处,每日一换至愈,效果亦佳。
51.红花杜仲丸
【组成】赤芍药15克,牡丹皮15克,杜仲15克,川续断15克,延胡索15克,泽兰10克,川牛膝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苏木10克,天台乌药10克,三七9克,乳香9克,没药9克,生甘草6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9克,每日服3次,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功能】凉血活血、理气止痛。
【主治】急性腰扭伤。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52.丹黄口服液
【组成】丹参20克,生大黄10克,骨碎补20克,全当归20克,地鳖虫10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元胡10克,天台乌药10克,藏红花10克,田三七10克(研末兑入),生甘草6克。
【制法】浓缩液。上药加水煎煮2~3次,过滤,合并滤液,加热浓缩成口服液,兑入三七粉和匀即成。每毫升含生药2克。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0毫升,每日服2次。
【功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治】急性腰扭伤。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53.杜芍散
【组成】白芍药50克,杜仲10克,川芎10克,川续断10克,元胡10克,桑寄生10克,牛膝10克,魔虫10克,广木香10克,肉桂10克,三七6克,生甘草6克。一方去杜仲。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每日服3次,开水冲服。
【功能】理气活血、舒筋散寒、缓急止痛。
【主治】腰扭伤。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多年应用,疗效满意,治愈效率100%。
仅供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请勿盲目试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