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 半生只研究一种病:仝小林分享三个妙招,让尿酸降下来、脚也不疼了

发布日期:2025-03-27 20:24    点击次数:128

资料来源:

1.于洋,魏金枫,邓世杰,等.维生素种类及其降尿酸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24,21

2.张臣宇,赵梦男,胥昕怡,等.全国146家医院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痛风患者临床药物应用现状分析[J].中国药业,2024,33(09):25-31.

3.苏伶伶,郑梅琴,许瑞,等.不同降尿酸方案治疗吡嗪酰胺所致高尿酸血症效果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34):101-104.

1956年1月,仝小林出生于吉林长春一个普通家庭。童年时期,他常随父亲上山采药,穿行在长白山林海雪原中,耳濡目染之下,对中药的气味、性状与功效产生了深刻的感知。12岁那年,一位邻居突发高热惊厥,村里一位老中医仅凭几根银针,便将其从昏迷中唤回。这一幕,让少年仝小林第一次感受到“银针有奇效”的震撼,也第一次在心里种下“悬壶济世”的愿望。

365站群VIP

图片

1977年恢复高考,仝小林考入长春中医学院,毕业后赴皖南医学院攻读硕士,师从名医周仲瑛。在临床实习和下乡义诊中,他接触到大量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三高患者,却发现其中不少患者还存在一个共性指标——尿酸偏高。

那时候,“高尿酸血症”这个名词在中医界尚属冷门。相关的中医理论论述零散,且方药大多借用“湿热下注”类治法,疗效常常不尽理想。这时的仝小林意识到,这种日益高发的代谢异常疾病,或许正是中医亟需突破的新战场。

在这之后,仝小林开始大量阅读古籍,从《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到《医学心悟》《证治汇补》,试图在古人经验中寻找到与现代“高尿酸”相通的病理描述。同时,他也对比临床检查数据和患者症状表现,逐渐构建起一整套独立的中医理论框架。

图片

随着研究逐渐深入,仝小林提出:高尿酸并非单一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而是“膏浊内生、气血运行不畅”的结果。其病因病机以脾虚失运为基础,湿浊困阻为主线,气滞、瘀血、痰饮为兼因。于是,仝小林将其纳入“膏瘅”“痹证”“水肿”范畴,系统构建出“膏浊致病”的理论体系。

在这一理论中认为:高尿酸的形成过程,就像人体内部油腻过盛、通路不畅,气血被阻、代谢失衡,终致“浊毒”积聚。正因如此,治疗上不能单纯利湿降浊,还要调脾运、化瘀滞、畅气机。而这一系统性认知,为中医干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支撑。

2005年,仝小林接了诊一位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年商人。患者右足红肿如枣,行走困难,血尿酸高达780μmol/L。西医建议长期服用秋水仙碱,但患者担心副作用,于是几经辗转找到了仝小林。在了解病情后,仝小林根据“膏浊致病”理论,采用“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选用羌活祛风除湿,茵陈清利肝胆湿热,苦参清热燥湿止痒,重点加用威灵仙30克以通络止痛。7天后,患者关节肿痛明显缓解,血尿酸也降至450μmol/L。

图片

这一病例让仝小林意识到,痛风并不仅仅是湿热引发的炎症,更是长期体内浊邪蓄积、气血不畅所致。因此,治疗必须标本兼治,既要清浊利湿,更要做到调气和血,这样才能真正使尿酸水平稳定下来。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在此基础上,仝小林又进一步精炼出结构简洁、功效明确的经典方组——“三味小方”:土茯苓、萆薢、威灵仙。三药相配,兼具利湿解毒、通络止痛、健脾运化之效,尤其适用于高尿酸初期、未并发严重痛风者,以及有代谢综合征倾向的患者。

在药物用量方面,仝小林大胆突破传统剂量限制,提出“量效关系动态调整”原则。例如,土茯苓传统用量为15~60克,在顽固性高尿酸患者中可用至90克;威灵仙有微毒,但配伍生姜可发挥协同作用,安全用量可扩展至30克。仝小林曾治疗过一位体重指数(BMI)超过30的患者,连续3个月服用以三味药为主的方剂后,患者体重下降12公斤,血尿酸由720μmol/L降至360μmol/L,取得良好疗效。

图片

而针对高尿酸并发症,仝小林同样注重辨证施治。2018年,他接诊了一位糖尿病合并痛风性关节炎的退休教师,足部溃烂流脓,医院建议截肢。仝小林审证后认为,患者气虚血瘀、湿毒内阻,遂采用“内外合治”:内服黄芪桂枝五物汤补气通络,外用“白糖生肌散”(白糖配黄连粉)清热消肿、促进肉芽生成。三个月后,患者伤口愈合如初,至今未再复发。

在这么多年的临床研究中,仝小林不仅重视个案疗效,更注重将理论转化为可重复、可验证的循证成果。由他牵头发起的“中医治疗高尿酸血症多中心临床研究”纳入2000余例患者,数据显示:中药组在降尿酸、减轻痛风发作频率、改善肾功能等方面,均优于单纯西药组,相关成果引起了国际医学界关注。美国风湿病学会专家评价:“仝教授的研究,为全球痛风治疗提供了东方智慧。”

如今,仝小林不仅是中医药领域的一位学术泰斗,更是无数中青年中医从业者心中的精神引路人。从长白山间采药的少年,到提出“膏浊致病”理论、构建中医代谢病体系的专家,他始终坚守临床一线,笔耕不辍,躬身实践,传承与创新并举。即使如今年过花甲,仝小林仍奔波于讲台与诊室之间,只为让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图片

在数十年的临床摸索中,仝小林深切体会到:高尿酸血症并不是“吃点药、尿酸降下来”那么简单。它背后隐藏的是饮食失衡、气机不畅、脾失健运等一系列全身性的问题。“调尿酸”只是起点,“调身体的根本”才是终点。仝小林常说,中医看尿酸高,不只看数字,更看整个人的气血津液运行是否通畅,五脏六腑是否和谐。

在一次公开讲座上,有观众提问道:“仝院士,您的临床经验丰富,有没有什么简单实用的'降尿酸秘诀’?像我们这些上了年纪、有点三高的人,有没有办法不用天天吃药,也能把尿酸控制住?”

面对记者的提问,仝小林也不藏着掖着,大大方方地回答道:“其实很多人以为,控制尿酸就是要清淡饮食、不吃海鲜、不喝啤酒、勤锻炼。但其实,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我常跟病人说,除了这三样,还有三件'不起眼却关键’的小事,只要做到,尿酸自然就会平平稳稳,不会反复。只要坚持一段时间,每个人都能看到效果...”

图片

在多年临床中,仝小林总结出一句话:“尿酸高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是靠一味药就能治好的。”对他来说,治疗高尿酸血症,不能只盯着数字,更不能只靠“吃药-降数”的思维模式。他提出,中医干预尿酸升高,关键要抓住六个字——三调三通。所谓“三调”,调的是脾胃、气机、生活;“三通”,通的是大小便、经络、心情。这六个字,表面看似简单,背后却藏着中医对高尿酸的深刻理解。

第一调,调脾胃,是基础。仝小林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也是“气血生化之源”。尿酸的升高,本质上是嘌呤代谢紊乱,而代谢靠的是什么?靠脾胃运化。如果脾虚运化失常,饮食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就无法正常转化、排出,就容易在体内积聚,形成“膏浊”。中医说“脾虚生湿,湿久成痰,痰郁化火”,其中的“湿”和“浊”,正是导致尿酸升高的内在条件。

因此,中医常通过健脾祛湿、和胃降浊的方法来“治本”。像仝小林常用的土茯苓、薏苡仁、茯苓等药,既能健脾,又能利湿,在改善尿酸代谢的同时,还对肠胃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

图片

第二调,调气机,是关键。中医讲,“气为血之帅,气行则水行”。如果体内气机郁滞,血液运行缓慢,水湿排不出去,就会变成瘀浊之邪,堵在关节、肌肉、肾脏中。仝小林发现,很多尿酸高的患者,不仅有“湿重”的表现,还有明显的“气滞”症状:胸闷、易怒、腹胀、大便不爽。

365建站

只有让气机通畅,才能带动代谢循环,把体内多余的尿酸“带出去”。在临床中,他常加入柴胡、木香、郁金等疏肝理气的中药,使整个身体的运行节奏“动”起来。特别是在一些压力大、情绪郁结的中年患者中,调气比调湿还重要。

第三调,调生活,是持久的保障。即便用药有效,如果饮食作息不改变,尿酸很容易反复。仝小林常提醒患者:“嘴上的功夫,比药里的功夫还重要。”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浓汤、酒等,如果不加节制,任何药物都无济于事。他提出,生活调养要“稳中有变”:饮食以清淡为主,少油少糖;运动要规律,重在持久;情绪上,做到心平气和。只有这样,身体的内环境才能真正保持稳定。

图片

再说“三通”。首先要通大小便。中医讲“二便不通,百病由生”。如果大小便不畅,体内湿热、浊毒无出口,就像下水道堵了,垃圾越积越多,自然也包括尿酸。仝小林在方药中常用泽泻、车前子、大黄等,帮助排湿、通便、利尿,有助于尿酸的排出。

第二要通经络。痛风就是典型的“痹症”,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根本原因是“湿浊阻络”。他善用威灵仙、鸡血藤、桑枝等药物,加上适度艾灸、热敷,打通局部经络,让“堵点”疏开,“通则不痛”。

第三要通心情。很多中老年人尿酸偏高,其实与长期情绪紧张有关。仝小林常说:“心气不舒,五脏皆乱。”人在压力之下,交感神经长期兴奋,肾脏的排泄功能也会下降,尿酸自然难以排出。调心最好的方法,不是药,而是生活态度的转变。

综上所述,“三调三通”并非空话,而是一套系统、整体的中医降尿酸方案。它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根本上调理脏腑、疏通管道、安抚情绪,最终让身体自己把尿酸“送出去”。这才是仝小林认为的“降数治本”,也是他几十年经验中沉淀下来的核心理念。

(注:《半生只研究一种病:仝小林分享三个妙招,让尿酸降下来、脚也不疼了》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