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恩骏,1953年出生,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贵州省名中医。从医近50载,对内、妇、儿科有较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何钱《石恩骏方药经验集》、《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祛风解毒汤组成:蝉蜕6克,僵蚕6克,连翘6克,紫花地丁15克,赤小豆15克,苦参10克,地肤子12克,土茯苓25克,甘草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临床加减:热重加青蒿、蒲公英、生石膏、大黄、栀子;血分有热加生地、丹皮、赤芍、玄参;湿重加薏苡仁、竹叶、茅根、滑石;阴伤加石斛、芦根、玄参、麦冬;痰浊甚加竹茹、天竺黄、瓜蒌、胆星;痒疹加银花藤、夏枯草。
功效:祛风清热、解毒利湿。主治:多种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急性肾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结肠炎等。
方解:此方为治疗多种过敏性疾病的常用方。石恩骏认为,风邪善行而数变,多侵袭人体卫表,然与湿热相合,亦能深入脏腑血脉。过敏性疾病患者素体湿热内盛,致敏因素又常与风邪有关,外风合内湿热则成为此病的病理基础。治疗当以祛风药与清热解毒利湿药联用。方中蝉蜕、僵蚕散风消肿;紫花地丁、连翘、赤小豆、甘草清热解毒;苦参、土茯苓、地肤子利湿解毒。诸药合用,透解脏腑气血久郁之风热湿毒。
典型案例:李某,男,21岁。患者两周前感冒,恶寒发热,鼻塞咽痛,治疗后诸症稍缓。1周前体温复起,微恶风,全身酸软,咽痛,微咳,双下肢及臀部泛起紫红色疹块,高出皮肤,略有痒感,小便黄少,口干渴,心中烦,经中西医治疗,病情反复。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浮细数,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此为风热湿毒,伤于血络,溢于肌肤,宜清热凉血,祛风利湿。以祛风解毒汤加减:蝉蜕9克,僵蚕9克,紫花地丁15克,地肤子12克,连翘9克,赤小豆15克,苦参9克,土茯苓12克,青蒿15克,生地12克,藕节15克,甘草6克。2剂后体温渐退,紫癜颜色变浅,未有新紫癜出现,小便仍黄少,脉浮数,苔薄白腻。考虑风热略退,湿邪未尽,遂于上方去青蒿,加苡仁15克、白茅根18克。3剂后小便量明显增多,紫癜已近正常皮肤,继服2剂而痊愈。
石教授认为患者素体湿热内盛,乃是过敏性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风性善行而数变与湿热相合深入脏腑,才导致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此方即为之而设。该方虽不见于诸子百家,然临床运用颇多效验,且运用较广,现特公之于世。该方药虽9味,药物选择亦看似平淡无奇,然配伍精当,且较好的吸取了其兄石恩权教授运用中西医药理的组方经验,故临床每收意外之效,常主治与过敏有关的疾病,如过敏性紫癜、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结肠炎、慢性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随证加减,多能出奇制胜。方中蝉蜕、僵蚕祛风消肿,且蝉衣一药,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连翘、紫花地丁清热解毒,且连翘兼有祛风消肿、发汗透邪之能;赤小豆清热解毒利水湿;苦参、地肤子、土茯苓利湿解毒,其中苦参一味,甚值一提,性味苦寒,功善清热燥湿,同时有良好的祛风、利尿、平喘之效,地肤子兼具抗过敏之功;甘草解百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消肿、解毒利湿之良效。
一、过敏性紫癜
是一种主要累及毛细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为血管炎综合征的最常见型。病因不明,西医常缺乏有效药物。祖国医学认为该病是血分病,属于斑、疹、衄血等门,是血液外溢至皮肤、粘膜,形成青紫斑点或斑块,以及鼻、齿龈、内脏组织出血的病证。如《医宗金鉴.失血总括》云:“皮肤出血曰肌衄”。《外科正宗·葡萄疫》云:“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邪毒传胃,牙龈出血,久则虚人,斑渐方退”。该病分三期,早期多属血热妄行,犀角地黄汤为的对之方;中期属阴虚火旺,茜根散较为常用;后期多系脾肾阳虚,气不摄血,归脾汤等用之最宜。然石恩骏教授认为,该病分期治疗固然疗效可靠,然复发者却亦不在少数,究其原因,关键为医者没有考虑到该病的病理基础是患者素体湿热内盛,加之风邪相合,才促使该病的发生,所以治疗在上述分期的同时必须恒以祛风清热、解毒利湿兼治,疗效方更可靠,复发才更少。同时,石恩骏教授亦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因该病在西医上尚分皮疹型、腹痛型、关节型、肾炎型四型,故治疗上也应有所区别,更特别要注意肾炎型之肾损害,中医师不可不晓西医,以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也。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病案举例:杨某某,男,12岁,学生。2000年8月10日初诊。臀部及双下肢淡紫色斑疹10小时,在某地区医院确诊为“过敏性紫癜——肾炎型”,予潘生丁、卡托普利、肾复康及清热解毒凉血类中药,住院治疗近2个月,斑疹始终不能退尽,且尿检不正常,复又求诊于某省级医院,仍未能痊愈,回本地后经人推荐,求治于余。刻诊:臀部及双下肢淡红色斑疹隐约可见,头昏神疲,饮食欠佳,腰部痠胀,苔薄白脉细弦。尿检:尿蛋白(+)、红细胞(±)。余仔细查阅患儿以前所用中药,通篇清热解毒凉血之剂,却无祛风利湿之品,更不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后期配以补气摄血,健脾补肾之品,反因服清热解毒剂过长,败坏脾胃,以致邪毒难去,正气不复,迁延不愈也。考肾复康一药,为土茯苓、生槐花、生茅根、益母草、藿香5药所组成,功效芳化湿浊,活血利水,用治上证,亦非所益。由此,笔者考虑患儿久治乏效之原因,乃余邪未去,脾肾两亏,气不摄血使然,即投以祛风解毒汤加减。处方为:生黄芪18g,当归9g,仙鹤草18g,蝉衣6g,连翘9g,紫花地丁15g,苦参9g,赤小豆15g,地肤子9g,土茯苓18g,补骨脂12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连服8剂,臀部及双下肢斑疹消失,头昏神疲、腰部痠胀减轻,饮食有所改善。尿检:尿蛋白(±)、红细胞(-)。为防复发,停用汤剂,改以香砂六君丸、归脾丸巩固治疗1个月,同时交待家长避免患儿接触易过敏及刺激之品,少运动,经随访,已痊愈。
二、支气管哮喘
该病属中医“哮证”、“喘证”范畴,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可自行或治疗后缓解,长期反复发作,最终发展为阻塞性肺气肿。病因复杂,受遗传和环境双重因素影响,属多基因遗传病,其中过敏体质与本病关系密切。中医认为其发生是患者正气不足,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外邪侵入机体而引起的气道病变。病理特征为本虚标实,治疗分发作期与缓解期,发作期以祛邪为主,缓解期以固本为要,此乃治疗哮喘之基本大法,疗效可靠。然石教授认为,哮喘祛邪虽有寒热之别,但患者却都存在素体湿热内盛之基本病理基础,临床不可忽略,因此,发作期始终毋忘祛除湿热。
病案举例:陈某某,男,47岁,干部职员。患哮喘8年,经常夜间发作,经住院抢救方缓解,此次发病仍为深夜,发作时咳喘甚,端坐呼吸,喉间可闻及痰鸣,痰黄浊,舌红绛苔黄腻,脉沉细数。此乃患者正气不足,湿热内盛,外邪侵入机体致肺失肃降而发为哮喘。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当先予宣肺清热,化痰利湿,解痉平喘为治,以祛风解毒汤加减。处方为:蝉衣12g,僵蚕12g,连翘12g,苦参10g,地肤子15g,赤小豆15g,地龙12g,鱼腥草30g,天竺黄10g,麻黄5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配合西医抢救。共服药5剂,病情显著好转,“缓则治其本”,遂转投固本丸方缓治。丸方为:紫河车100g,鹿角胶100g,红人参100g,蛤蚧2对,熟地100g,制附片50g,地龙120g,川贝100g,鹅管石100g,化橘红100g,山药200g,丹皮100g,泽泻100g,茯茯120g,五味子80g,车前子100g,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9g/丸,1日3次,每次1丸,共服丸药近1年,患者病情一直稳定。
三、荨麻疹
该病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祖国医学称之为“风疹块”、“瘾疹”等,以皮肤作痒为主要临床特点,一般认为系汗出当风,露外受凉,风邪侵入,或阴虚血燥,胃肠湿热蕴结所致。石教授经过数十年临床观察到,尽管各种过敏性疾病自有其发病特点,然均存在素体湿热内盛之共同病理基础,加之风邪与湿热相合,深入脏腑,其病乃发,故祛风解毒汤仍为的对之剂。然该病急性者较易治愈,慢性者却顽缠迁延,颇易反复,故石教授强调临床治愈后,要忌食鱼、虾、辣椒、酒等刺激之品,以防复发
病案举例:岳某某,女,33岁,护士。全身散发大片红色疹块,剧烈瘙痒1年余,反复发作,顽缠难愈,发作时以息斯敏等药口服,能解一时之急。近半月以来,病情加重,每晚均有发作,口服上药已无效,必须静脉滴注激素、钙剂方可缓解,不胜其烦。脉浮数,舌质淡红,此素体湿热内盛,风热之邪,乘虚入侵,与湿热相合,深入脏腑所致,宜祛风养血,利湿解毒为法,予祛风解毒汤加减。处方为:蝉衣9g,僵蚕9g,连翘9g,紫花地丁15g,赤小豆15g,苦参9g,地肤子9g,土茯苓9g,当归10g,赤白芍各12g,生地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连服2月余,病即告愈,随访1年未复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