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1.中西医眼中的肾肾脏,形如蚕豆,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每侧肾脏约10厘米长,呈深红色。这里我们不具体展开讲,你只需知道,肾脏的工作很了不起,能过滤血液,保证血液的电离子浓度适当,以便让全身细胞都处于完美工作状态。肾脏控制着体内液体总量,将废物随尿液排出体外。图片
(肉体肾)
在《神奇的五脏》里提到,中医里讲的脏腑,其实也包含了能量体层面,也就是以太脏腑。肉体的每一部分都有对应的以太体部分,由闪烁的蓝光能量线所形塑成,比如下面的以太肾。即便肉体的器官切除了,但以太器官仍然存在。图片
365建站 (以太肾)五脏藏五宝,对于脏腑还要有信息层面的理解,肾脏真气旺相时,有时会呈现一只双头鹿的样子,所以我们应该以更高的视角来看肾。图片
(肾真气)2.肾的强大功能肾是很严谨低调且唯一位于背部的脏腑,跟膀胱经一样,背景也非常雄厚,功能强大。肾脏就是“先天之精”的保险箱,将之严密收藏。图片
《内经》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就是说肾是真气蛰伏的地方,肾精充足则头发和骨头都会得到良好照顾,维持青春,若肾精不充就会出现提前老化。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脑为髓海,与学习记忆有关,所以肾主IQ(智商),人的EQ(情商)则由心主管,心肾统领所有脏腑。齿为骨之余,牙齿不好也跟肾气不足有关。肾开窍于耳,肾气充足则听力正常。腰为肾之府,如果腰不能转动,那可能就是肾脏出了问题。记忆力变差、腰膝酸软、牙齿摇动等,这都与肾精退化、脑髓不足有关。图片
肾主纳气,与肺合作维持正常呼吸。分工是,肺主的是呼气,肾主的是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所接收的气最后都要下达到肾。肾主水,五行属黑。这是因为水浅清澈,水深则黑。肾主的水不同于体表津液的水,而是人体深层的水脉。前面我们讲其他脏腑时,提到五脏六腑的职责,有个很形象的描述,那么强大的肾呢,就是“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作强跟工匠有关,肾就好比是一个创造生命的工匠,具有创造力、生命力,作用是强大的,技能是精巧的。图片
3.肾脏三部曲上面这诸多功能复杂多样,看起来让人眼花缭乱,我们只需记住肾主藏精,就类似种子“全有”概念。在中医里肾就是人体生命的“种子”,而且肾长得也很像种子。中医对脏腑的认知类似植物的概念,不同于西医解剖学是以动物为中心来思考。图片

图片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什么是肾元?“元”代表初始,同“原”、”源”之意。肾元,表示生命的初始,宛如植物种子,中医称肾元这个功能为”藏精”。肾元为生命最原始的情况,组织尚未分化,类似干细胞的概念。图片
肾元不仅功能类似植物种子,后来发展出来的人体也有许多部位长得像种子,比如足底像种子的半个剖面,将双足心合并就是一颗完整的种子,还有肾脏、脑部等,合起来都像一颗种子。人类虽然属于动物,但是却存在类似植物的形态,很有趣。图片
再看看肾间动气。最早关于肾间动气的论述来自《难经》:“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 肾间,表示部位,动表示功能,“气”表示由肾元转化而来的原气。所以,肾间动气又称生气之原,它所提供的“原气”是五脏六腑及十二经的根本。肾间动气,宛如种子的发芽点,是肾所藏之精,蓄势待发的动力,所以是生命的根本。肾间动气将原气透过肾脏及三焦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在每个组织都有不同的称呼,如心气、肺气等等,原气就像嫁入不同家族的西方女性,冠上夫姓以便识别。图片
《难经》提到三焦是输送原气的辅助系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这就是说,肾脏与肾经是运送原气的正使,三焦与三焦经就是别使,可见三焦与原气关系密切。正使负责从命门穴出发,将原气输送给所连接的脏腑。别使,从关元穴出发,敷布原气于五脏六腑之间。就像心脏有心包保护,肾脏也有三焦保护,所以三焦如果要换个名字的话可以叫肾包。腹部任脉的关元穴,是后天补先天的门户,背部督脉的命门穴,是先天补后天的门户。图片
4.左右两肾不一样肾元、肾间动气和奇经八脉都是生命早期的系统,随着胚胎的成长,其功能移交给已经分工的脏腑与经脉,自己退居幕后,正是肾脏与肾经要承担任务的时刻。但在中医看来,左右两肾是不一样的。《难经》说:“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 依据“左阴右阳”的概念,左肾性质属阴水,右肾性质属阳火,称“命门之火”。图片
《修真图》指出,命门中间一穴,在肉体产生前就有了,叫命门窍,命门与银河的真气有特殊关系。可见命门是与宇宙自然直接沟通的往来通道,要不咋说肾为先天之本呢。图片
左肾就是执行属于一般五脏事务的肾脏,右肾就是命门,肾元将藏精中最精华的部分留给右肾。肾间动气交给左肾,就成为推动肾脏自身功能的“肾气”,交给右肾(命门),就成为推动全身脏腑及经络功能的“原气”。我们一直用道路比喻经络,用驿站比喻穴位,那么专门负责接受原气的重要驿站,就是“原穴”。图片
5.肾经与三脉七轮古印度阿育吠陀医学中,人体有三脉七轮,七轮就是七大脉轮,在《认识脉轮》里我们讲过七大脉轮与中医穴位的对应关系,那么三脉又对应什么呢?在《脉轮和经络到底有啥区别》里讲过,三脉是指阿育吠陀医学里,体内最主要的三条能量通道,分为中脉、左脉和右脉,三脉最低交会点在脊柱尾端的”海底轮”,对应会阴穴的位置。图片
中脉很像中医的督脉。左脉性质属阴,为红色,右脉性质属阳,为白色。中医也认为人体是左阴右阳,左血右气,血色红,气色白,道理都是相通的啊。再对应一下,脉轮学说里的昆达里尼能量,是生命创始力量的源泉,跟前面讲过的“肾间动气”很类似。图片
阿育吠陀医学与中医学有许多相似处,唯独三脉的循行方式与中医经脉循行方式有明显差异。中医的经络系统多数以直线运行,并没有螺旋形态。不过脉轮学说中的三脉循行方式,其实有两种:一种是左、右脉与中脉平行,另一种是左、右脉缠绕中脉。传统中医认为,肾经经脉以直行方式贯穿脊椎,但很有可能肾经经脉是以螺旋缠绕督脉上升的方式贯穿,类似左、右脉的缠绕方式。肾经与督脉的缠绕形态也类似蟠龙柱,龙柱为督脉,两侧蟠龙为肾经,围绕以保护重要的督脉,居中的督脉也协助肾经维持外周的环绕形态,不会轻易走样或互相挤压。图片
在《超视觉下的经络》我们提到,古人能对那么复杂的经络系统都内观到了,没有理由观不到三脉,只不过是名相不同,称谓各异罢了。无论哪个医学系统,所面对的人体都是一样的,只是切入和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