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知识 中医康复被罚1.3万引热议: 界限模糊、现实无奈, 如何做好平衡?

发布日期:2025-04-07 06:50    点击次数:128

原创 棂星 诊锁界

当一位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患者,既需要神经肌肉电刺激(西医康复),又依赖咽部穴位针刺(中医技术)时,我们不该让他在两个科室间疲于奔命。执业范围的严格界定曾是医疗规范化的里程碑,但当它成为阻碍患者获得最佳治疗的铁栅栏时,是时候思考:在医学领域,应该更看重专业分科的规则,还是更看重当下患者的生命需求?

一位康复科医生自述:“好多患者术后疼得厉害,直接就跟我说想用针灸缓解,可我是临床医师,按规定只能把他们转去中医科。但转科挂号排队,患者折腾得够呛,很多患者不理解执业范围的规定,觉得我们故意推诿,甚至还会投诉,有的确实不方便,再三恳求我们帮忙。我们也参加过中医技术的培训,自认为操作起来问题不大,我身边有同事为了避免麻烦有过私下协调操作针灸的,这是违规大家心里都清楚,但为了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率’,科室也有压力,只能冒险私下操作。

上个月,笔者转发了“康知了”一篇文章《康复科开展中医治疗被罚,中医康复要注意了!》,如今阅读量已经达到 5 万 +,转发 2.5k+,话题关注度高,引起行业同仁的广泛热议。

案例回顾:江津区某公立医院康复科的穆某,持有临床类别、康复医学专业的《医师执业证书》。虽然穆某经过一定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但缺乏系统的中医培训和临床实践,也没有通过国家规定的考试和审核。其开展火针、穴位埋线等中医治疗,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相关规定,被处以 13000 元罚款。

365站群VIP

随着中医康复在临床场景中的应用日益深入,其执业边界界定、合规操作流程等议题,始终牵动着行业神经。

大致浏览了一下讨论激烈的评论区,总结了一下网友们的观点:

网友A:认为临床类别医师不能开中医项目,此次被举报处罚合理,如 “属于跨执业范围了,被举报也是一罚一个准”。

网友B:怀疑举报者是行业内行,存在恶意添乱行为,如 “有人举报,纯属行业内部的恶意添乱”“搞不好是自己内部人干的,否则谁会关注他证的执业范围” 。

网友C:建议卫生监督部门重教育、轻处罚,认为中国医疗应具备中国特色。

网友D:指出康复专业存在西医康复和中医康复的区别,中医康复专业处境尴尬,因西医康复学科定位清晰、执业范围明确,教育培养体系完善,行业及社会认可度高;而中医康复在学科定位、执业范围上模糊,教育培养体系不成熟,行业与社会认可度低,导致其发展受限 。

网友E:认为中医本身集治疗与康复于一体,不应被分割,如 “中医本身就是集治疗与康复于一体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

整体看下来,最多人讨论的是临床类别医师开展中医项目的违规及执业医师法相关问题。呼声最高的是“认为现行《执业医师法》存在问题”,以及 “临床类别医师开展中医项目存在执业范围界定不清,处罚可能不合理”。

巨大争议背后的矛盾点

⭐执业范围的规则壁垒

1. 法规明文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第 14 条明确规定,医师经注册后,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 。临床类别医师的执业范围清单中,主要围绕现代医学的各个专科领域,例如内科专业、外科专业、妇产科专业、儿科专业、康复医学专业等,其中并未包含 “中医” 相关专业方向 。且《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中西医结合专业属于中医类别。

这就从法律层面清晰地界定了临床医师的执业边界,意味着临床医师若未取得额外的中医执业资质,是不被允许开展中医诊疗活动的,如开具中药处方、进行中医针灸推拿等操作。

2. 界限模糊:康复医学专业是否包含中医理疗?在部分省份,出现了政策解读与执行不一致的情况。例如,有的省份将针灸归入 “物理因子治疗” 范畴,而 “物理因子治疗” 通常被视为康复医学范畴内的一种治疗手段(将针灸视为一种通过物理刺激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从而将其纳入康复医学的治疗手段中)

这一归类使得部分康复科的临床医师认为自己在进行针灸操作时具有政策依据。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多地执法部门对于针灸的归类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多数地区,针灸被明确认定为中医诊疗技术,只能由具有中医执业资格的医师开展。这种政策解读和执法口径的不一致,导致临床医师在实际操作中面临困惑。

《医师法》在中西医执业权限上存在一定的不对等。该法允许中医师在执业活动中使用西医技术,前提是其经过了相关西医技术的培训并具备相应能力 。例如,中医师经过规范化培训后,可以合理运用西医的检查手段,如开具 CT、MRI 等检查单,甚至在一定范围内使用西药进行治疗。但反观临床医师,却没有类似的政策支持其开展中医诊疗活动。这种反向操作缺乏依据的现状,进一步加剧了中西医结合在执业层面的矛盾。

⭐现实倒逼无奈违规

据行业调研报告推断显示,在综合医院中,高达 72% 的康复科由临床医师主导 。而从患者的实际治疗需求来看,约 60% 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需要中西医结合治疗 。现代康复医学虽然在运动功能恢复、物理治疗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中医康复技术,如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在改善患者疼痛、促进身体机能恢复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疗效。许多患者,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术后康复的患者,单纯依靠西医康复手段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需要结合中医康复技术进行综合治疗。一位上海的康复科医生跟诊锁界匿名透露:“不少脑卒中患者在恢复期,迫切需要结合中医推拿改善肢体僵硬状况,可我们康复科的临床医师虽然系统学过中医相关课程,但是没有中医执业资质,无法开展推拿治疗。患者又因行动不便,不愿再折腾去中医科挂号排队,我们也是无奈之举......“⭐罚款能解决系统性问题吗?

在医疗监管领域,对中医违规行为的处罚数据在不同地区呈现出显著差异,存在部分 “同案不同罚” 的复杂局面。以上海浦东和武汉经开区在 2023 年的数据为例:上海浦东在这一年因中医相关违规行为,累计罚款金额高达 15.51 万元。(含:部分没有中医资质的临床医师违规开展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手段,被卫生监督部门依法查处并罚款)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反观武汉经开区,2023 年针对中医违规行为仅立案 3 起。这一数据与上海浦东形成鲜明对比,并非意味着武汉经开区内中医执业环境完美合规,更多可能反映出不同的地区在监管执法上的尺度差异。

在医疗监管中,举报激励机制一直是备受关注且争议不断的话题。从网民的反馈来看,大量人质疑罚款是否沦为了部分部门的 “创收工具”。在网络评论区,许多人指出,一些地方频繁对违规行为进行罚款,而后续的整改措施、行业规范引导却没有跟上,让人感觉罚款的目的似乎更多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非真正改善医疗执业环境。

临床医师开展中医项目避险指南

1. 执业范围核心禁忌清单

绝对禁止行为

未取得中医类别执业资格开展针灸、拔罐、穴位埋线等侵入性中医技术

开具中药饮片处方或中成药(含注射剂)

使用 "中医" 字样命名诊室 / 治疗方案

高风险操作

火针、针刀等需专项资质的技术

中医康复评定(如体质辨识)

(图中信息是基于目前行业内部分地区的情况和相关探讨梳理。需注意,在实际医疗执业中,各地政策和监管要求存在差异,且医疗法规规定严谨,仅供参考)

2. 地域政策差异应对

建立 "三查" 机制:

查省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

查市级卫生健康委行政处罚案例库

查所在医院《诊疗科目登记证》中医康复项目

跨科室协作标准流程图(仅供参考):

3. 违规风险应对措施

内部防范:

定期开展合规审计

建立匿名反馈渠道

关键岗位签署《竞业禁止协议》

外部应对:

站群论坛

48 小时内启动应急预案

邀请法律顾问介入调查

准备三重证据包:1)资质证明文件、2)操作合规性说明、3)患者疗效评估报告

(本指南是基于目前行业内部分地区的情况和相关探讨梳理而成,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法律或专业操作上的承诺与保证,具体操作时,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最新法规)

目前,结合过往的政策动向、相关部门对医疗行业发展的关注以及地方上的实践探索,还是可以看出在中西医结合发展方面有积极的趋势和可能性。暂时的困境并非终点,而是促使完善制度、突破瓶颈的动力。随着行业的发展与进步,政策将不断优化,监管会愈发科学合理。未来,相信中西医结合的执业环境定会更加友好,为从业者提供更好的执业环境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