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指导 经方治疗哮喘宿疾

发布日期:2024-11-22 11:19    点击次数:51

哮喘一词,为朱丹溪首创,他提出“专主于痰”。而分开解释的喘证、哮病,则《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即有记载。对于喘证,《灵枢·五阅五使》云:“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曰:“肺高则上气肩息咳。”描述了喘息、鼻张、肩息为喘证发作时轻重不同的临床表现,提出了病变主脏在肺。《灵枢·五邪》云:“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灵枢·本神》曰:“实则喘喝,胸盈仰息。”《素问·举痛论》曰:“劳则喘息汗出。”提出喘证的病因既有外感又有内伤。华佗《中藏经》对肺病喘的虚实表现进行归纳:“肺病,实则上气喘急咳嗽,身热脉大也。虚则力乏喘促,右胁胀,语言气短(一作促)者是也。”后世张景岳把喘证分为虚实两类,《景岳全书·喘促》云:“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指出了喘证的辨证纲领。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喘》云:“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林珮琴《类证治裁》认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而于哮病,《素问·阴阳别论》云:“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张仲景称哮病为“上气”,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明代虞抟《医学正传》谓:“大抵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属不能以息者,谓之喘。”进一步对哮与喘做了明确的区别。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一般统称“哮喘”。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定义上,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主症的疾病;而哮病是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症的反复发作性疾病。西医学中的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心源性哮喘等参考喘证;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或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引起的哮喘等,可参照哮病。

张杰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国医名师。笔者跟师学医,现将其治疗哮喘验案一则整理分享如下。

365建站微信二维码

张某,女,42岁,2016年3月13日初诊。刻下:咳嗽痰多,痰色黄白,背冷。

辨证:痰饮伏肺。

处方:桂枝20g,炒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10g,姜半夏15g,陈皮15g,广木香10g,当归15g,杏仁10g,炒白芍15g,五味子10g,炙麻黄8g,黄芩15g,浙贝母15g,前胡15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3月30日二诊:前方效著,偶有泛酸。守前方加橘红10g、蒲公英30g、炒吴茱萸2g、炒黄连10g。14剂,煎服法同上。

2017年9月27日三诊:喘息,自汗,畏寒,咳嗽,痰白,咽痒。苔薄白,脉弦。此为寒痰伏肺。

处方:炙麻黄10g,杏仁10g,干姜15g,桂枝15g,炒白芍15g,炙甘草10g,细辛3g,姜半夏15g,五味子10g,生黄芪30g,炒白术15g,当归15g,橘红15g,白芥子10g,苏子10g。14剂,水煎服,1.5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10月15日四诊:哮喘已轻。刻下:口苦,胃胀。守三诊方加柴胡10g、黄芩10g、川朴15g。14剂,煎服法同上。

2021年12月19日五诊:药后4年哮喘未发。刻下:咽痒咳嗽,守三诊方加僵蚕10g、紫菀30g、蝉衣10g、桔梗20g、白前20g。14剂,煎服法同上。

按 本案患者一诊时以咳嗽痰多、背冷为主症前来就诊,辨证为痰饮伏肺,用苓桂术甘汤、二陈汤合麻黄类方化裁。用苓桂术甘汤者,当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探究,“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患者痰多、背冷,予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甚属合拍;加半夏、陈皮,成二陈汤意,燥湿化痰,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医方集解》赞之“治痰通用二陈”;木香健脾而逐冷气;当归,《神农本草经》言其“主咳逆上气”,《本草汇编》释“当归其味辛散,乃血中气药也。况咳逆上气,有阴虚阳无所附者,故用血药补阴,则血和而气降矣”;杏仁、炒白芍、五味子、炙麻黄等,与前方合伍,参考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小青龙汤等,取其温痰逐饮之用;而加黄芩、浙贝母、前胡等性味苦寒之药,一则入肺经而化痰,针对痰色黄白,清伏痰日久之肺热,二则与温燥之药相制,防化热之弊。二诊,咳嗽渐平,又伴见偶有泛酸,效不更法,在前方基础上另加橘红燥湿化痰,蒲公英清热解毒制胃,左金丸制酸止痛。

如此1年半后,三诊又见喘息、自汗、畏寒、咳嗽、痰白、咽痒,是肺有寒痰内伏,外有风寒相感,又兼表虚卫弱。用小青龙汤外解风寒、内温痰饮,加黄芪、炒白术,取玉屏风散意,实表益卫;当归、橘红,功同前法;苏子、白芥子助温肺化痰。又可参读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咳嗽第四》“夹水气,小龙平”及“姜细味,一齐烹”二句,及其注释:“柯韵伯治咳嗽,不论冬夏,不拘浅深,但是寒嗽,俱用小青龙汤多效。方中驱风散寒,解肌逐水,利肺暖肾,除痰定喘,攘外安内,各尽其妙。盖以肺家沉寒痼冷,非麻黄大将不能捣其巢穴,群药安能奏效哉。”“《金匮》治痰饮咳嗽,不外小青龙汤加减。方中诸味皆可去取,唯细辛、干姜、五味不肯轻去。”体悟伤寒论用药之精妙。之后四诊,柴胡、黄芩、厚朴清解少阳、下气除满,针对口苦、胃胀而设。如此4年未见发作,后有咽痒咳嗽,增僵蚕、蝉衣祛风化痰,紫菀、桔梗、白前,又合《医学心悟》止嗽散意,增强疗效。

读此医案,当知仲景之道精深,方越两千年且效如桴鼓,病逾十数载而诊后悉除,诚宜精研细学,继往圣而创新知,参造化以明司命。(季阳 周敬文  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张杰名老中医工作室)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365站群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