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和沈氏女科第19代传人沈绍功老先生学习。
临床运用三子养亲汤、清燥救肺汤治疗支气管炎医案二则。
沈氏女科 · 医案一
支气管炎(痰浊闭肺,肺失和降)
个人信息:金某,女,54岁。
初诊:2001年12月4日(小雪)。
病史:患者素体肥胖,活动量稍大则感气短。又因上感后咳嗽月余,伴咯痰,色白量多易咯,胸闷气短,无发热,饮食正常,小便调畅,大便稀薄,日行2--3次,先后服用通宣理肺丸、枇杷止咳露等药物症状无改善,故来求治。
检查:苔白腻,脉弦滑。
两肺呼吸音粗,胸片示两下肺纹理增粗,支气管炎改变。
辨证:患者素体肥胖,动则气短,属脾虚痰盛之体质,复因外邪犯肺,致肺气不降,痰随气逆,故咳嗽咯痰,胸闷气短;
便溏为脾气虚弱,失于健运之象;
苔腻脉弦滑为痰浊内蕴之征。
其病位在肺。
证属:痰浊阻肺,肺气失降。
诊断:咳嗽。痰浊闭肺,肺失和降证。支气管炎。
治法:健脾祛痰,宣肺止咳。
投《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加减。
处方:炒葶苈子10g 、莱菔子10g、紫菀10g、款冬花10g、炙杷叶15g、橘红10g、桑白皮10g、杏仁10g、云苓10g、炒白术10g、焦三仙30g、大枣3枚。
结果: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连用7剂后,咳嗽咯痰明显减轻,惟感胸闷气短,动则尤甚,大便次数多,苔微腻。
痰浊渐祛,肺脾气虚之征呈现,上方去葶苈子、莱菔子加生黄芪、山药、五味子以补气健脾。
再服7剂咳嗽止,胸闷气短大减,改服参苓白术丸6g,每日3次,口服巩固,未再复诊。
按语:呼吸系统疾病见痰必先祛痰,而祛痰之主方为三子养亲汤。
因痰浊有化热趋势,故沈师以葶苈子替代三子养亲汤中的白芥子、苏子,意在泻肺降气,祛痰止咳,炒用以防其苦寒,并加大枣缓其烈性,以防伤害脾胃;“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治痰之源必健脾,合用云苓、白术、焦三仙,取培土生金之效。
效不更法,守法易药加黄芪、山药等重在健脾以治其本。
沈氏女科 · 医案二
支气管炎(肺肾阴虚,燥邪灼金)
个人信息:王某,女,56岁。
初诊:2002年12月4日(小雪)。
病史:患者感冒后出现干咳近两月,未行诊治。偶有少量白痰,质黏,咽干咽痒,口渴欲饮,时感低热,手足心热,腰酸耳鸣,尿频色黄,大便通调,曾先后服用“养阴清肺糖浆”、“通宣理肺丸”,疗效不显,故来门诊求治。
检查: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体温36℃,两下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胸片示两下肺纹理增粗。
辨证:肾水下亏,不能上滋肺金,阴虚肺燥,故腰酸耳鸣,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甚则痰中带血。
燥邪灼津伤肺则咽干咽痒,口干欲饮。
365建站燥邪伤阴,阴虚则火旺,可见小便短赤,五心烦热。
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燥热之象。
其病位在肺肾。
证属:阴虚火旺,木火刑金。
诊断:咳嗽。肺肾阴虚,燥邪灼金证。支气管炎。
治法:清燥润肺,养阴止咳。
投《医门法律》清燥救肺汤化裁。
处方:沙参10g、麦冬10g、生地10g、桑白皮10g、生石膏30g、知母10g、紫菀10g、川贝10g、炙杷叶10g、杏仁10g、黛蛤散30g包、百部10g。
结果: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连用7剂后,自觉干咳、咽痒减轻。
原方再服7剂后咳嗽消除,烦热消失,咽干轻微,改服六味地黄浓缩丸和养阴清肺口服液,未再复诊。
按语:清燥救肺汤为治疗燥热伤肺的要方,再配白虎汤,既养肺阴,又清燥热。
以沙参易人参,配麦冬、生地以滋肺肾之阴而润燥。
上方中沈师投用两个止咳有效药对:桑白皮配炙杷叶、川贝配紫菀。沈师常常告诫,止咳非独治肺,辨证是关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